初生網民 疑案五宗 每個網民,都曾經是Internet世界的初生之犢。 成長過程總離不開困惑。開始在新國度打滾的當兒,對Internet的真貌只有一個模糊的雛型。亂跑亂撞的你,自會跟眾多「技術性」問題來個正面交峰,積下疑團萬千重。 事實證明,要在網上站穩陣強,空有一番熱誠還不足夠。在網上傻乎乎地遊蕩,最後必定踫釘子而回。對於一些神秘吊詭費解難明的疑案,與其抱著一知半解、得過且過的態度,倒不如查根究底、積極面對。事實上,一些乍看複雜的問題,其實當中亦暗藏線索,一切皆有軌可尋。只要多觀察、多實踐,定能將心結及疑團一併解開,在網上昂然闊步。 總之,你總得身懷伎倆,才能稱得上是精明的網上新人類。 疑案一:上網其實是WWW (world wide "wait")?為何總是慢、總要等? 初初加入網民行列,或多或少,你總會抱著期盼的心。你會以為Internet是一個超越時空的國度,一心想以高速任意馳騁。萬萬也估不到,在瀏覽器輸入網址後,要等;按下某個hyperlink後,又是等。 某次,筆者在一個近乎空白的螢光幕前,呆坐了十五分鐘。望穿秋水,心水網頁終於露面了──卻以一個滿布白格仔(其實是browser未載入的圖象)的上半身示人,要一窺全豹?慢慢地,又要等。最後,終於相信,跟青嶼幹線無異,Cyberspace亦有交通癱瘓之時。 回心想,上網速度過慢,可能是自作孽。 請你先做好本份,為自己裝置一部上網的夢幻電腦組合──CPU: Pentium 120、RAM: 32MB、Hard disk: 1GB、Modem: 33.6K bps。 以上的裝備可以視為上網系統的基本要求,只供參考,你毋須到電腦商場照煮碗「執」一套。若果你念舊,當然可以繼續派你的老爺486,配以8MB的RAM上陣。不過,日後你得承受痴痴等待的煎熬。筆者想說明的是:要求之前請先付出。 做好本份,你便可以理直氣壯地「推卸責任」了。先將疑兇矛頭指向ISP (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)。 正值ISP減價之秋,「$」自然成了捨取ISP的重要因素。然而,請將眼光擴闊一點。ISP通往Internet的主線速度、Modem的支援速度,統統都是上網速度的命脈。一個貼身例子:若果ISP不支援,一部56K的Modem,最終還不是以36.6K的速度收場? 好了。假設你眼光獨到,尋得一間設備完善的ISP,也別以為可以逃離「慢」的厄運。你忽略了一個無形的疑兇:Internet。 雖說跨越時空界限,Internet依然有其限制。如果在同一時間有大量網民湧上網,Internet的交通自然繁忙,一切活動亦會相對緩慢下來。不相信的話,找天晨早六時起床上網,再跟晚上十一時的交通情況比較。 總之,對於上網速度,不要take it for granted,你必須先做好本份,同時留意自己的一舉一動。輸入了錯誤網址當然要苦等、當然會撲空,別要怨天尤人。若果是你控制範圍以外的事,就更應該追查原因。等,亦要等得有價值。 疑案二:search engine不中用,找來垃圾一大堆,費時失事? 跟search engine初打交道,彼此認識顯然不深。作為你的助手,它惟有竭盡所能,為你搜括所有相關網頁。未弄清底蘊之時,你又開始生疑:動輒又找來數千網頁,合用的卻又寥寥可數,大海撈針,search engine實在太敷衍! 筆者亦曾對search engine的功能抱質疑態度。後來撫心自問,總覺得在埋怨之前,應該給它一個瞭解自己的機會,多給指引。 在寧缺勿濫的大前提下,當然要過濾無謂的網頁。換句話說,你得巧妙地使用不同種類的boolean operator,例如+、-、AND、OR、" "等。 假設要找有關《大紙》的資料,選來了AltaVista,並輸入「Big Paper」。根據你的指令,AltaVista會為你分別找尋Big和Paper此兩個字。結果當然可觀,Paper: 686667; Big: 737943,總數為1,424,610。但別以為滿載而歸,其實這些含有Big或Paper字眼的網頁,十居其九跟「Big Paper」沒半點牽繫。 要過濾非心水網頁,你要動動腦筋。試試輸入「"Big paper"」,你會得到以下結果:Big Paper: about 42。使用" ",AltaVista會將「Big paper」看成一組詞語,正合你意。故此,結果雖然少了百多萬個,但餘下精選肯定就是一矢中的。 以上所用的AND及" ",皆稱為boolean operator。可還記得數學科裡的AND、OR或NOT?將之應用於Search Engine,其意義及用法便會顯而易見。總之就是將你的搜尋範圍收窄,進一步找得理想結果。 若果貪心的你想四個search engine並駕齊驅的話,all-4-one 應該是你的杯中茶。至於all-in-one),則是一個search engine集中營,三十多個為你侍候效勞。 順帶一提,在搜尋結果一欄,你可能會見過一些莫名奇妙的符號。請別以為是系統錯誤,這應該是法文、德文等的非英語文字。一般來說,你只要切換Encoding的方法,從「View」menu選「Encoding」再選「Central European」,便可以看到有關字眼。 疑案三:為著避開連環email bomb的侵襲,還是少用email為妙? Email bomb是連環或體積龐大的email;junk mail則是向大量網民,以「街招」方式發放的email。總之,對收件人而言,兩者都是不祥物,避之則吉。 是意外,是你控制範圍以外的事,其降臨時間當然無從稽考。 筆者有位熱心好友,某天在網上發現了一套新軟件。想作第一時間介紹,他索性將整套軟件email過來。那個出事的早上,筆者如常地read email,等了又等;Eudora明明在運作,不是hang機啊!等了半個鐘,終於收到該名熱心好友的來電,方知送來驚喜,簡直就是晴天霹靂! 要來的,始終都要來。然而,你卻沒有欣然接受的義務。最跟email bomb抗衡,最好使用「知會形式」的email程式(如e-Mail Notify)。此類程式採取蜻蜓點水式的讀取方法,只接收email的header、subject、size、date等基本資料,並不會下載整個email的內容。 這個讀信方法當然有利有弊。好處是讓你能從點點蛛絲馬跡估計email的實際內容。一旦發現形跡可疑的龐然大物,一於採取即時行動,趁email還未下載到hard disk之前刪除,免除後患。不過,過份輕巧的系統亦有其弊端。如要讀取整封email的內容,你得安裝額外的email程式(如Eudora)。 一般而言,ISP給你的戶口容量約為5MB。若果你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受襲,而email bomb的總體積又越超飽和點的話,你的戶口便會動彈不得,處於癱瘓狀態,再不能如常運作。不過,這其實亦沒有什麼大不了。通知ISP的系統管理員,叫他為你清理現場吧。 被人投襲email bomb當然是倒霉事件,但為著逃避而乾脆不去使用email的話,卻又似乎說不過,簡直就是軟腳趾避沙蟲的駝鳥政策。 疑案四:網址一定以http://作開首麼?到每個網頁瀏覽都要輸入,挺麻煩。 未上網之前,翻看Internet書刊,發覺網址總是以http://開首。心想,這密碼似的http究竟是什麼?既是千篇一律,卻要每次輸入,電腦真是這麼笨嗎? 直至成為網民,疑團終於解開。 網頁瀏覽外,其實網上活動極之多元化。只要是網民,你便有權參予。所謂的網址,正確名稱為URL (Uniform Resource Locator),亦是你跟browser之間的暗號,藉此向其說明你想參予的活動。當然,你和browser之間要有共識,是故暗號亦有標準(standard)。例如http:// (Hyper-Text Transmission Protocol)代表網頁瀏覽;ftp:// (File Transfer Protocol)表示檔案傳送;telnet://是接駁到別處的電腦(例如ISP);news://代表參予newsgroup;mailto:則是發放email。 試試在browser輸入以下的URL: .http://www.microsoft.com (瀏覽Microsoft的網頁)
在眾多暗號中,相信你最常使用的會是http://。你又有否發覺,跟隨http://之後的通常是www?其實www (world wide web)是一個另類暗號,跟http://是相對的。故此,就算你撇除http://,只輸入www.XXX.XXX,browser亦會明白你的意思,知道你想瀏覽此網頁。 疑案五:有時候,明明沒有連線上網,browser卻如常地為我帶來網頁。上網豈不是成了免費玩意? 有次,筆者急於到某個網站老地方逛逛,糊裡糊塗,竟然忘了online,更竟然可以如常瀏覽該網頁。感到事情吊詭之餘,心底裡卻又暗暗為免費上網而高興。 大惑不解之際,嘗試走到其他網頁。結果,一連串的Error Message風湧而至,落得慘淡收場。筆者才猛然發現,免費上網其實只是幻覺。 電腦的hard disk空間,有部分是為瀏覽器而留的,稱為cache。當你到某網頁遊蕩,瀏覽器會同時將此網頁檔案儲存在cache內。不過由於cache的容量有限(你可以調較),故只有最近瀏覽的會被保留。 假若你在沒有上線的情況下走到一個常去的網頁,瀏覽器會在退而求其次,從cache找來該網頁的痕跡。當然,這不是最update的版本。而當你嘗試走到一個cache沒有儲存的網頁時,便會出現error。 話雖如此,offline browsing亦不是沒有可能的。現時Netscape Communicator 4.0和Internet Explorer 4.0皆有提供此項新功能。原理是將用者欲瀏覽的網頁,利用「訂閱」的方法,複製到用者的hard disk,然後offline,一切資料hard disk此中尋。當然,資料得定時update,否則那只會是一堆一成不變的舊聞。 提起上網詭秘事件,不得不提是次經歷:有次筆者到訪某網頁,它竟以筆者的名字及email address作歡迎。縱然極有親切感,卻是易常離奇。筆者沒有在網頁輸入過任何資料啊!資料是如何泄露的? 名查暗訪,終於知道這是cookie的把戲。利用cookie,你的資料會通過瀏覽器,在你電腦的hard disk和網站間穿梭。假設XYZ的網頁加入cookie的元素(其實只要在網頁檔案內加上數行program code便行),它便何以跟你的私人hard disk互通消息。下次當你再拜訪,XYZ網站便會跑到hard disk尋回相關的cookie,你的資料自會透過瀏覽器和盤托出。 Cookie其實是善意的,它讓網站能進一步認識你,增添親切感。不過,若果你經常瀏覽playboy、penthouse等成人網頁,怕cookie會揭你私隱,得不償失的話,你可以選擇修改瀏覽器的設定,表明你拒收cookie的意願:從「Options」menu選「Network Preferences」剔除「Accepting a Cookie」項目。 原載《大紙》第6期.1997年7月
|
< 上 | 回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