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你的「突破」世界
七月號《homenet》的「網絡新聞事件簿」對此亦有報道,並作出了善意批評。事後,突破市場部的員工竟親撰回應信至本刊,兩天後大家竟又在Cyber Festival踫面。幾番轉折,終於造就了是次訪問。 說老土一點是「不打不相識」,說感性一點則是機緣。 Uzone資訊新標記 突破一向肩負推廣青少年活動的重任,隨著青年村資訊館的落成,活動亦開始轉型。Uzone及Cyber Festival就是闖進新媒體空間的標記。 九七年初開拓的Uzone,目的就是透過Internet為青少年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community,鼓勵青年人彼此溝通,分享創作意念。開宗明義,「Youth」就是網頁主題,九個環節皆以「U 」字命名。 「網上收音機Uvoice+」是Uzone的重要一員,由資深電台工作者麥明儀統籌監製,加上編導阿Milk、助理編導KK,以及約十名義工DJ,形成一股網上的聲音新勢力。 網上廣播站 突破青年村的錄音室內,初會「網上收音機」其中四位幕後班底:編導阿Milk、助理編導KK,以及兩名義工小蓓及Grace。至於麥明儀,卻因為身在外地而緣慳一面。 以Internet打開話匣子。 一如所料,四位幕後人員皆是網民。Internet於阿Milk,是生活的一部分:「影音和雜誌外,Internet亦成了不可缺少的一個channel。青少年除了唱karaoke之外,同時亦會上網send email給朋友。」 突破以雜誌、叢書及電台節目的傳統形眾深入民心。不過既然Internet成了今天的大氣候,只要時機成熟,絕對可以豁出去另闢新渠道。是生活習慣,亦可以是傳播信息的工具。 「突破一向貼緊青少年的步伐,喜歡嘗試新事物。Internet跟大氣電波很不同,我們對這個channel極感興趣。」 互動聲音再生 說起突破與收音機,任誰也會想起廿三年歷史的電台節目「突破時刻」,以及昔日主持黃耀明、黃志淙、鄧潔明和麥明儀。近年商台改變節目路線,「突破時刻」成了犧牲品,於九六年底結束了。數月後,網上卻出現另一個收音機頻道,兩者可有關係? 阿Milk將疑團解開:「沒有關係,其實我們早於九六年中已有Uvoice+的概念,蠢蠢欲動想在網上做點事。那時根本想不到『突破時刻』會結束,我們原本想兩者並排而去的。」 這個另類收音機宣稱自己是「全世界No. 1網上互動粵語電台」,雷聲頗大,最大的賣點正是Internet的獨有功能:「是『互動』、是interactive。我們說自己是一個interactive的收音機,聽眾的feedback和參與最重要。以前他們未必會主動地回應,但透過網絡,透過遊戲、問卷,希望可以鼓勵他們參與,並給予我們回應。」KK絕對相信Internet的威力能夠超越文字和聲音。 「網上收音機」播放的聲音,其實就是青少年的吶喊聲,足以響徹雲霄。 突破潮流文化模式 雖說是互動電台,節目可不是現場直播的。十三個環節全經預先錄音,逢星期五黃昏六時更新,聽眾需上網並配合Real Audio收聽。 「網上收音機」的性質跟《突破少年》頗相似,服務對眾均為十六至廿一歲的青少年,內容同樣圍繞青年人的流行文化,兩者是跨媒體的相輔相成。從生活瑣事出發,探索潮流背後的信息,藉此訓練青少年的獨立思想,以及對事物的敏感度及批評能力。 「網上收音機」以「聲際狂想無疆界」作口號,節目包括廣播劇「吳李仁義紀念中學」、有聲漫畫「牛一格格格格」、網上點唱「網想點唱機」等十三個環節,重點則放在「超合金Z」、「爆音毒」、「漫有引力」及「輝多睇戲」四個部分。全部內容均與潮流玩物掛鉤,卻不落俗套。 誠如KK所言:「我們並不抗拒潮流文化,問題是對事物抱什麼態度。喜不喜歡,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。」 不錯,玩物其實可以壯志:「『超合金Z』裡的鄭牧Z是一個現具迷,介紹玩具之餘,他卻會擺出一個態度,例如炒賣玩具究竟make sense嗎?又如『爆音毒』講及的流行音樂,其實亦可以想深一點,如文化背景、市場方向等。」廣告系出身的KK,喜歡從市場的角度來解讀潮流趨勢。 記得當年年紀小 畢業已一兩年的阿Milk和KK已不再是teenager。青少年的圈子,雖不至遙不可及,但始終不再是感同身受,惟有找渠道來收集青年的聲音。 「事前搜集資料的確很重要,流行雜誌當然要讀,就是逛街的時候也會多留意青年人。幸好在突破可以找到不少青少年,閑時可以談談天。當然,自己修讀的科目亦有幫助。」心理學系畢業的阿Milk如是說。 KK舉了個實際例子:「原來現時學校搜書包,不是『搜』而是『倒』,我們這一代的人根本不會知道。許多時間也得靠義工的幫忙,讓我們知多點點青少年的貼身事情。」 「突破是我家」 不錯,青年義工的角色很重要。 十多名義工DJ中的小蓓及Grace,年多前曾參加突破舉辦的「DJ工作坊」,亦參與過「突破時刻」的製作。順理成章,其後加入了「網上收音機」的聲音一族。雖然是應屆會考生,但不論是考試前後,兩人皆緊守崗位,除寫稿錄音之外,更是阿Milk及KK的私人顧問。 「我們是他們的白老鼠。他們有新節目,我們永遠是第一個聽眾,喜歡與否,都會給予意見。我們始終較他們年青,哈──」十七歲的小蓓笑著說。 放下會考的包袱,小蓓及Grace旋即全情投入突破的工作。在父母的鼓勵下,天天從老遠的家跑到沙田亞公角山路。義務工作,連車馬津貼也欠奉,卻依然至死不渝:「在這裡當義工之餘,我們亦學到很多東西,並不介意花時間來換取經驗。這裡亦很好玩啊!」總之,「永遠為突破服務,突破是我家」。 百份之一的回應 小蓓及Grace的同輩,卻未必有她們的廣闊視野。社會已轉型,即食文化充斥市面。雜誌是最佳例證,走光偷情頑疾奇聞……統統躍登雜誌封面,擺出各種符號各款姿態。 媒介的群眾意識壟斷溝通、侵略思維,足以荼毒青少年。在這個年代灌輸正面的意識,倍加困難。幸好,由《突破》、「突破時刻」、《突破少年》到Uzone,突破一直懂得定位,依然執著。 「要透過一集節目去啟發人根本是天荒夜譚,我們惟有盡力去做。三分鐘的節目,一百句說話當中,就算只有一句幫到聽眾,已經十分滿足。一百個人click in,就算只對一個人有幫助,已算是做了點事,我亦會為這一個人繼續幹下去。」阿Milk的說話,貫徹了突破的不妥協精神。 大前提始終是信息,傳福音並不是最大目標:「我們不是要找個牧師來講道,宣揚福音四律。我們只是想透過青少年的生活,帶出基督的信息,例如『熱愛生命』。我們有句口號:『There's a leader in you』,就算最『爛笪笪』的一個,內裡都有潛質,都可以成為將來的領袖。當然,如果有人在期間相信耶穌,會是最高興的事。」 你有你聲音 你有你世界 年初啟播後,「網上收音機」一直處於試驗和摸索的階段。半年後開始掌握網民上網收聽收音機的習慣,遂於六月六日來了一次大革新,摒棄了某些舊環節,加入新元素。 錄音方面亦有改進,錄音室最近全面電腦化,將以前傳統的anaolgue錄音方式數碼化,較前方便快捷。不過Real Audio的技術卻依然停留在mono階段,未能在網上以stereo的音質播放。 人手亦是問題。由寫稿、編劇至錄音,全由三名全職員工及十多名義工一手包辦,「人聲」不夠,惟有一人分飾多角。 問及未來發展,目標始終是增加節目和提高質素。至於進一步的動向,KK表示未有切實的計畫:「現時也不太清楚會再有些什麼,會否搞多個Uvoice+2、Uvoice+3也不知道。不過Internet始終是趨勢,一定會霸佔此地頭,直到永遠,阿們。」 就整個Uzone而言,Internet當然是不能放手的媒體。聽說突破即將推出籌備已久的UChannel,讓每個青年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網上空間,彼此溝通、分享創作,形式跟Firefly極相似。總之,你有你聲音,你有你世界。 突破故人來.後記 也是點點機緣,三位採訪人員竟跟突破各有淵源。同是基督徒之外,筆者是《突破》的長期讀者,art director曾任突破輔導活動的義工,攝影師則是前突破義工。到訪青年村,原來各有緬懷。 訪問完畢,已是午飯時間。一行十人浩浩蕩蕩走到突破canteen,品嚐canteen提供的湯飯,以及他們帶來的飯菜。落地玻璃外是廣闊的青草地,在颱台維克托的影響下,天色乍雨乍晴。窗內,大家圍著圓桌侃侃而談,情景極像大學時代的orientation camp。感動之情油然而生,眼前人讓我相信──不只聲音,人生亦可以再造再生。 兩岸風景,都教人動容。 |
![]() ![]() |
原載《homenet》第10期.1997年9月
|
< 上 | 回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