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來資訊高速公路工程師
空間的特點,在吳志成身上亦可以找到。身為香港網絡的開拓者,談及工作理念時的思維嚴密得像台電腦,談及公餘生活時卻可以樂得像個大男孩。在訪問的過程裡,說話語氣和表情都極為平和,不慍不火,一派的溫文爾雅,最激動是聽見VOD跟「倉卒」二字扯上關係。 絕不可能是倉卒決定 VOD(正確來說是interactive TV,VOD只是其中一項服務)九六年開始甚囂塵上,並被譽為廿一世紀最賺錢的媒介。各大財團對此虎視眈眈,IMS早於年初便以高姿態站出來,標榜其巨額投資和長時間經營。萬眾期待,星光終於在八月中入標競投VOD牌照。低至一億元的投資金額已令人咋舌,據聞籌備時間亦只是三個月。 吳志成眉頭微皺,表示實際籌備時間不只三個月,說著說著便翻起標書來,謂厚厚的計畫書並不可能在倉卒的情況下完成。一直沒有向外公布,主要原因是「因為我們是上市公司,不想影響股價。」選擇在八月公布,「我們覺得時機成熟,現在可以用較合理的價錢推出市場,並配合政府發牌。」 站在資訊高速公路的前線,星光繼續承擔工程師的角色。VOD提供的正是另一個入口,讓更多人得以飛馳資訊高速公路上。「iTV其實是另一種進入高速國際網絡的方式,是一個每個家庭都擁有的窗口。我們希望藉著網絡,將資訊娛樂一體化。」 VOD是Internet的延伸,上網以外,更集電視、電影、音樂、銀行和家居購物服務於一身,其特點是「『3C』──control、convenience、choice。」雖說VOD正好彌補傳統媒介的不足,吳志成卻認為未能完全取替之,「現時的媒介亦有其生存價值,看報紙總比看mon好。就如我回家亦會看看『真情』和『掌門人』,畢竟傳統媒介亦有它們優勝之處。」 比IMS更廣闊的視野 這個舉世矚目的賺錢媒介是一項巨額投資,不少財團中途鳴金收兵,最後長驅直進的只餘下星光、IMS、Future TV以及Elmsdale Ltd。星光決定染指VOD,必然胸有成竹,「除了IMS和我們之外,其他兩間都是英國公司,政府未必想發牌予它們。加上它們不是public company,透明度並不高。」如無意外,VOD牌照已是星光和IMS的囊中物。 網絡市場上,星光跟IMS的關係好比Netscape和Microsoft。兩者亦步亦趨,在網絡接駁、網頁資訊、甚至股票投資的題目上,可說是步伐一致。VOD方面,IMS的宣傳攻勢一浪接一浪,由《天地雄心》到彭羚演唱會,一直利用娛樂事業來推廣這項還未面世的技術。吳志成亦承認IMS比他們走先一步,「電影方面,現時的確還在pick up的階段。」 兵家必謀,星光自然要出奇制勝,「我們會看得闊一點,娛樂之外,教育、商業和家庭方面亦很重視。」VOD供應商不是資訊製造者,並不像無線和有線般擁有自己的節目。IMS跟商台和博學堂等機構掛鉤,星光目前已與逾二十家節目供應商達成初步協議。 技術方面,星光跟IMS不同,會採用開放標準,用戶可從數款解碼器型號中選擇。此外,其iTV系統的容量亦較龐大,存片量達三萬套,教育和生活資料亦一應俱全。「某天你個胃不太舒服,或者你個仔問你性問題,你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相關資料。」最吸引還是互動功能,「互動形式的心理測驗,是以前從未見過的,例如測測你適合那類型女士等。在互動節目方面,我們較有信心做得好一點。」 星光預計四年內爭取四十萬用戶,贏取市場領導地位。「若果iTV成功,對香港的社會生活將會有很大的改變。」網上銀行、網上購物……室外活動家居化,就是足不出戶亦可以將很多事情辦妥。嶄新的生活模式,指日可待。 三年前的吳志成還在展望Internet在港的發展,今天已在談論VOD對廿一世紀人類的影響力。 事業能攀升到今時今日的地位,都是源於這一點遠見。 昨天的台長 今天的總裁 吳志成是自覺的,自知並非讀書的好材料,十七歲毅然出國修讀電腦科學,回港後三年加盟星光集團幹他的老本行。遠見,讓他窺探未來資訊高速公路的雛型,遂在心中默默勾勒香港的網絡藍圖。 三十二歲的吳志成,在大學時代已經對通訊科技產生濃厚興趣。當時BBS是一種流行的國際通訊媒介,他亦建立過並當過台長。跨時空的網絡威力極吸引,標誌著世界大同與資料一體化。可惜當時的系統還未完備,「不但沒有管理系統,更不能做到多媒體效果,直至後來Internet和World Wide Web的出現。」 那個年代,Internet的主要對眾是專業人士,香港還未有公司將之商業化及普及化。然而,吳志成對網絡的潛力一直深信不疑,並肯定其未來主導者的地位。 某天跟主席黃金富閑聊,興致勃勃地推銷他的網絡大計。憑著三寸不爛之舌,博得黃氏一擲三百萬元成立香港星光國際網絡(Star Internet),並被躍升為總裁。平步青雲的背後,是先天條件和後天際遇的巧妙配合,「沒有人能單靠自己來創造世界。」 這個因緣際會,改變了香港網絡發展的步伐。 星光的拉頭纜角色 三年前,香港人對網絡的認識可說是零,投資Internet事務是一項冒險。創立星光國際網絡之時百廢待舉,最大的原動力還是信念,「to promote Internet as the way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, to shop, to conduct business, to enjoy, to love and beloved.」 吳志成為星光國際網絡的開國功臣,星光國際網絡卻是香港網絡市場的先驅者。三年後的今天,星光已躋身全港最大ISP之列,市場佔有率達四成。StarZine網站亦成績斐然,在全球一百個最佳網址中排列三十二,是中文網站之冠。雖已踏出第一步,不過「就整個市場來說還未算成功,例如網上銀行和網上購物都只在初步階段。」 ISP在港的數目逾百,如何排眾而出?「這門生意需要運用最新技術,並配合社會環境和市場需要,將產品商業化。」首次推銷email,星光就運用了name card的概念──電話、傳呼機之外,將來每人都會擁有一個電郵地址。對於網絡門外漢,最重要的則是機會。「我們是第一間設立免費示範中心和課程的公司。香港人其實很易接受新事物,問題只是機會。」 星光在香港網絡事業上,就是要樹立典範,扮演拉頭纜的角色。 香港資訊步伐並不慢 廣義來說,Internet只是一種開放式技術和連接方式。地區不同,Internet的特質亦有變化,一切還得靠當地的市場作主導。Internet在香港才流行了兩三年,相比外國,其步伐又是快是慢?「比起其他東南亞國家,香港的發展已算是不錯。有次讀《Fortune》,發覺Internet在香港的penetration比率,原來跟星加坡一樣。」 若要加速香港的資訊步伐,吳志成認為政府的推動角色極為重要。「例如現時韓國有網上股票買賣,馬來西亞有cyber law,香港還未有。政策方面,其實每個部門的資料都可以放上網,如憲報、土地註冊署、路政署資料等。」 達賴喇成與賣魚蛋小販 訪問期間,吳志成重複表示「現在工作得很開心」。雖說「比以前懶了」,每晚還是約十時才離開公司,網絡、工作與娛樂已成了千絲萬縷的生活元素。「有時星期日亦會回來,閑時便跟同事打打乒乓波。」 以局外人的身分來看,星光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公司文化。看吳志成衣領上無時無刻扣著的Star Internet襟章,看員工穿著儼如制服的公司白jacket,是歸屬感的點點印證。會議室冷氣強勁,員工主動為我們送來jacket;拍照時需要「臨記」乒乓球員一名,即有同事樂意客串。他們共享的,是熱誠和理念。 總裁之外,吳志成笑說自己是「達賴喇成」,是員工的精神領袖。「員工很容易lose track,我需要讓每個同事知道他們正在做什麼,切實知道自己的方向,這樣才有vision。」這套員工管理哲學,絕對值得其他老闆借鏡。 談及將來,「我盼望資訊高速公路的出現。作為當中的一個參與者,我已經很開心。」這位風趣上司說自己不能勞碌一生,日後或會稍作休息,「或去賣涼粉和魚蛋也說不定。」說罷隨即起勁起笑。 香港的未來資訊高速公路只略見雛型,網絡藍圖還有待實踐,現時該不是吳志成細想退休生活的時候吧。 |
![]() ![]() |
原載《homenet》第11期.1997年10月
|
< 上 | 回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