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作是極具感染力的信息傳播武器,配以網絡的公開及互動特性,不僅將懷才不遇之士拯救出來,得以站出來對社會說話;讀者更能揭開作者的神秘面紗。現時在外國紅得發紫的漫畫人物Dilbet,便是Scott Adams始於九八年的網上創作成果。就連沒有中國人不認識的金庸,都在網上築起「金庸茶館」來跟讀者溝通。 究竟,網上的創作天空可以有多闊? 還須折返傳統出版路 九七年七月,科幻小說作家譚劍出版了首本小說《虛擬未來》。出版過程頗為轉折。《虛擬未來》本是網絡版本,最初盤據地是星網互動和網上行的「飛碟科幻」專欄,後再被輯錄成書。 選擇在網上創作,因為「成本低,又可以自己控制。」初時旨在發表作品,招攬同好,純屬玩票性質,想不到無遠弗屆的網絡竟為他帶來驚喜。「我的讀者不只在香港,還有台灣、美國、加拿大,連非洲都有一個,是華僑。」透過email,譚劍結交了百多個讀者,他稱之為「讀友」。 窩在網上不是挺好嗎?譚劍認為最後還得以書本形態現身。他以台灣朱少麟的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為例,指該書能成為暢銷書,主要是因為早前曾被華淵資訊網選為「一月一書」,於網上連載,在網間廣泛流傳後成為焦點。譚劍謂網絡和書本可以相輔相成,並不擔心網絡版會影響書本銷量,「有良心的讀者都會捧作家的場。」 網上沒有文學社區 黃燦然,《大公報》翻譯員,業餘寫作人。習慣以電腦代筆寫作,上網更成了每天的精神食糧。但說到網上創作,他卻頗為猶疑,未抱厚望。 黃燦然認為網上讀者只是偶然性碰上來,未必會細讀內容,「所以詩就很適合放在網上,但小說或其他文體,相對來說便不太適合。」曾經想過在網上設站,跟讀者通通信,但創作依歸仍離不開書本。「這是文學社區性的問題。例如在香港,在網上即使有五百萬讀者,我都不會知道。但通過書本的方式,通過朋友交流的方式,就算只是五十個讀者,我都切實地知道。」跟譚劍剛好各執一詞。 香港人的網上創作 原載《homenet》17期.
1998年4月
|
< 上 td> | 回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