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考生要對得住自己

某同事消失於某個四月初的早上。在公司的最後一天,在紙上留下最後一句話:「現代社會,主觀上對得住自己即是客觀上對唔住自己。」同日讀報,得悉「會考特區」宣告啟用,即時跑進去看看,突然覺得這句「別話」大派用場。

一直迷信書本是智慧的源頭,讀書是個人成長和修養的食糧。中五以前,絕不容易自己「貼」題目,強迫自己將書本內的一字一句擠進腦去,堅決相信讀書應該是一份無壓力的天職,學生哥責無旁貸。無奈會考季節愁煞人,連月來的徹夜煎熬甚難受,糾纏的疲憊更證實腦袋的容量有限。最後終於悟出考試的遊戲規則,投降,加入「貼」題目戰團,在長長的syllabus中作取捨。結果,會考成績考得不俗,客觀上絕對對得住自己。可是,主觀上來看,自己已打垮自己,對自己賠上千萬個不是也無補於事。

被香港的教育制度綑綁了足足二十年,懂性以來一直對此抱抨擊態度。亙古時代,讀書人 / 知識份子 / 士人是社會的特殊份子,被稱為「先生」,享有尊崇地位。可惜教育跟名門和性別掛鉤,窮人和女子均難攀上士人之列,有心人惟有私自刻苦學習,鑿壁偷光、女扮男裝亦在所不計。

時移世易,今天的教育層面終於延伸至「人人有書讀」,惟現代人的學習態度亦同時轉型。香港的九年免費教育,著實養了不少懶人。在這個爭名逐分的金字塔田鴨式教育制度下,成績表上的數字和字母成了終極指標,俗不可耐。學生朝著跑的目標相同,就連捷徑亦大同小異,是故補習天皇依然旺場,會考精讀天書賣個滿堂紅。今天的大學學額全天候開放,學生哥只要肯撲撲貼士、掏點錢上上補習社,相信符符碌碌亦可以過關進大學。不過凡事總要取個平衡點,客觀上對得住自己,主觀上亦要對得住自己──別要空憑一副「小學腦袋」在大學校園內橫行,空負大學生之名。

教育制度,只是冰山一角。在現代社會,能夠應用這句說話的層面何其多。可悲!


原載《homenet》18期.1998年5月
給我回應



< 上 回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