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詞的出路! 歌詞 = 愛情顧問?這是唯一的出路?這是歌詞所扮演的唯一一個角色?
愈來愈覺得,本地填詞界像走進了死胡同似的。在文字的領域裡,理應有著無限的方向,無盡的創意。可惜,兜兜轉轉之後,得來的只是一首接一首的情歌──甚至是一堆廉價的貨物。 其實,情歌也好,非情歌也好,也是藉音樂去表達情感的一個途徑。就如黃維樑先生在《怎樣讀新詩》同樣也指出,自《詩經》、《楚辭》、《古詩十九首》起,中國人「生活不能無詩,更不能無音樂」。歷代韻文的名師,各人風格不同:豪雄奔放也好、婉約陰柔也好;說理也好、抒情也好,總之發自真心感覺而又與音樂配合便是好歌詞、好文學,具影響力而受人歌頌、流傳。 問題是:什麼才是發自人類真心處的情感? 情歌絕對不是錯。觸動心靈的情歌最是感人。問題是:香港這個樂壇裡,就因為情歌受歡迎就一味催谷,用此麻醉人對社會的觸覺,表示出對政治「敏感」至「反感」的種種排斥。有時就算談政治,也只可從表面的男歡女愛歌詞入手,實在可悲。 若果歌詞真的有其價值,那麼為何要浪費這一個寶貴的資源?何不好好利用? 誠然,香港樂壇是千瘡百孔的,最多人評論的應該是改編歌曲和情歌充塞市場。可笑的是,這個人所共知的問題,只會有人在談論,而肯實實在在去做點事的人卻是太少。 當然,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。整個「歌唱事業」、「整個樂壇」,不只是歌曲與主唱者那麼簡單。當中有許許多多不是我們可以可能知道的。 而講到情歌充塞現今樂壇(泛濫)這個問題,許多許多的人都會以「市場需要」為「藉口」。
若果大部份歌曲是情歌的話,那麼歌詞跟一個「愛情顧問」又有什麼分別?歌詞只會教你如何談情,如何戀愛,如何為情而喜,為愛而憂?再講,在愛情的世界,不只是這些表面的喜樂憂愁吧! 我們不是指情歌能在各大音樂頒獎禮出盡風頭是填詞人的「錯」,市場需要,身不由己,他們也無奈。問題是:唱片公司的高層人士可願意真正面對這個扭曲現象,而大膽走出第一步。一味只是純情少男、少女的偶像,於是樂壇中你只會見到「同一品種」的歌手與歌曲。 其實所謂的市場,不應是這樣狹窄吧?究竟我們是否有選擇? 其實除了情愛,也可說些成長經驗和人生感覺吧!不可單單一句:「我只是偶像派,唱人生道理也無說服力啦!」推卸責任的不只是純粹唯利是圖的唱片公司,傳媒也責上一部份「社會良知」:永遠順應主流地、單一性地吹捧真情假情,勵志歌或政治歌因「市場上的需要少」而明知有錯但又無奈地妥協,沒有人敢言、或敢言而不敢行,沒有人改得了這個惡性循環的死局! 其實,歌手本來只是歌曲演繹者,他們當然能為歌曲畫龍點睛,但是他們若只看重形象包裝,甚或影響歌曲路向,未免有點誇張!歌詞依歌曲旋律來寫當然無可厚非,但歌曲需依歌手形象而決定,這是什麼的原則?豈不是本末倒置?也許不,以商業角度而言,這個原則也許擁有無上權威吧! 這種風氣表達了一種信息:歌手成功在於形象的塑造,與之有違,一概難成氣候!試問現代青年人視「歌手」為成功的標記,豈不趨之若鶩,爭相為自己創乎所謂的「形象」。假如這種虛有其表的做法繼續下去,不難想像什麼「實力」、「才華」都給「形象」、「有型」壓下去,實在對歌壇或社會都造成不可挽回的錯失,後果嚴重! 有些人會覺得,青少年未必明白人生意義或一些他們未經歷過的遭遇和感受。但其實情歌他們也未必明白,只是「唸口黃」罷了。但歌詞的潛默化卻有一定的影響力,所以填詞人若抱著這個心態,只是固步自封,永遠也難有突破。 相反,填詞人若把其他信息深入淺出,注入填詞為材料,歌詞內容不但未見艱深,而且會有啟發性。 再說,填詞人應該以歌詞反映生活。流行歌曲應以現實生活感受與片段為題材,不可以偏重於某一方面。有些時候,簡簡單單的寫出生活之閑情感受,卻比為文而造情為佳。 有幸眼見滾石又一直敢於嘗試(不過似乎越來越保守了!),而其他小型的獨立唱片公司也敢於創作各類型音樂和歌曲題材。商台近日嘗試推廣「原創作品」,刺激整個樂壇多點思考、多點嘗試,增加機會去接觸社會、人生的更多面,不單青少年找到需要的,連各階層的人士也找到「我最喜愛的歌曲」。 環顧整個本地樂壇,有許多方面也好像在變質。若果要樂壇能夠茁壯成長,不單是填詞人、作曲人、唱片監製、歌手、樂手等等「音樂人」的責任。身為聽眾的我們,也應該出一分力。希望各位理大同學在聽覺享受之餘,不妨多點思考、多點分析,讓我們擁有廣闊的視野環境、豁達的思想空間,為樂壇、為歌詞,另謀出路。 原載《理工學生報Polylife》23.4期
|
< 上 | 回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