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都市.大眾文化

若果要探討本地意識,大眾文化是不能忽視的一環。原因很簡單:本地的文化意識乃由本地人(大眾)的文化特質而形成;而大眾文化乃是其生活習慣模式的統稱。故此,要找尋本地意識,就先要瞭解大眾的生活模式。

有一個有的問題,身為「大眾」一份子的你和我,究竟知不知道我們的「大眾文化」是怎麼樣的東西?


「都市物質」

香港常被形容為「中西文化雜處」之大都會,其文化的真正樣貌是模糊的;而其「都市物質」亦比其他地方更為複雜。它不但揉合了中國傳統文化,亦混合了其他各地的文化,從而拼合出香港自己一套獨有的所謂大眾文化。這種文化,既是多采多姿;亦是雜亂無章和有時限的。過去,香港人對本地文化不重視,甚至不肯承認有「香港文化」。由是,香港文化意識的根,比起其他地方更難尋。

香港人消費著大量的「都市文化物質」,包括:小說、漫畫、雜誌、流行音樂、卡拉OK、電影、電視劇等等,而這些都市物質,在我們不知不覺間,其實已演變成一股股潮流,充斥著大眾空間,形成大眾文化,或可說成為「潮流文化」或「文化潮流」。

在此,我們姑且粗略地將以上種種的「都市文化物質」分為文字、聲音、影象三大類。


商業掛鉤的文化

有一點值得我們深究,以上所說種種「都市物質」,哪一種不是商業?哪一種不是生意?

我敢大膽講一句:香港文他的主流,都與「商業」二字掛了鉤。大眾文化,其實就是商業文化。香港的所謂大眾文化,其實只是商業文化的副產品。

現在,讓我們看看這些商業文化的特質。


變質的文字空間

首先,是文字媒介。文字的空間可以包括暢銷小說、報紙、漫畫和雜誌。一直以來,為大眾忽略的「另類小說」,如文藝小說、新詩、書評等,只能稱為「小眾文化」。而真真正正能在小說界立足的就只有小說明星如亦舒、倪匡、金庸等等。這些暢銷小說的語言,就成為了大眾的共通語言。

若嫌獨沽一味,不要緊,還有報紙和雜誌。近幾年的《東週刊》、《壹週刊》,簡直掀起了一個社會風潮,成了大眾的喉舌,替群眾發言。什麼明星艷史、奇人奇事、死人塌樓……統統來個詳盡報導。大眾亦樂此不疲,紛紛躋身於這股社會洪流裡,來個大研究。其實,許多文字媒體散播的消息旨在嘩眾取寵,報道有時會流於片面和偏激。而「缺乏」思考力的大眾,在不加思索的情況下便照單全收。

更甚之,便是有一些群眾,己經毅然脫離了文字空間,投入另外一個媒體──漫畫──一個完全為配合香港人性格和生活而產生的媒體;一個連消化也省掉的媒體。這個變了質的文字媒體,甚感染力已經滲入了正統的文字空間。


娛樂樂壇、娛樂文化

至於音樂方面,更加可以引證商業文化。看看香港這個充斥著偶像、跟紅頂白的娛樂樂壇吧!大家只管掩著耳朵,著重歌手的包裝、形象、宣傳……都是商業糖衣包裹的伎倆。不過,這就已經是香港的樂壇文化了。

而與此有著唇齒相依關係的,就是近幾年才流行的卡拉OK。其實,這種卡拉OK文化只是一種大眾娛樂,為大家提供消遣的地方,談不上是真正的文化。


影象新意識

最後,便是影象這一環。這一個媒體可說是眾多媒體中影響最大和最深遠的。不論是電視抑或電影,對大眾文化亦起了舉足輕重之影響。以前娛樂的選擇不及現今豐富,電視便成為了人們的精神食糧。電視劇的人物、劇情、口頭禪……誰人不記得?誰會不知道?近年,兩間電視台來個你爭我奪時,觀眾可忙碌了。不是忙著收看「睇真D」,便是趕去「追擊」。什麼外星人、閏八月,依然令人津津樂道。君不見香港整片天空也被這種「時事文化」的新意識所籠罩著?

當然,電影也有其他位,且一直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,難道你會忘記曾經風靡一時的「無厘頭文化」?然而,近幾年電影市道不景氣,製作人力求突破,且看電影可否打開新的天空,重新建立其一套別具意識的文化,令人細味。

說到底,香港始終是一個商業社會,人們的生活習慣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、社會的複雜性甚至是歷史背景,令香港建立起一套獨特的文化。所以,在商業都市中,你都不難發現大眾文化的點滴……



原載《理工學生報Polylife》24.2期
1995年9月


給我回應



< 上 回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