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你當主角的民眾戲劇 對於話劇、舞台劇、音樂劇甚至歌劇,可能你有興趣,但花不起時間去觀賞或參與演出。
民眾戲劇 「民眾戲劇 (People's Theatre) 」鼓勵觀眾成為表演者,表演者又即是觀眾。透過劇場活動,使每個人擁有力量和自由去表達個人對社會的感受。民眾戲劇為灌溉每個人內裡的創造力而存在。」《第三屆亞洲民眾戲劇節》(九四年十二月,九五年一月。) 民眾戲劇並沒有固定場地、舞台、演員、服飾和道具。場地可能是街頭、青年中心、社區會堂、臨屋區,又或者大學校園……而演員則是當時的觀眾。他們並沒有預先撰寫的劇本,更加沒有預先唸熟的對白。無論是戲劇的名稱、內容、幕數、角色、對白、道具,甚至演員的「走位」,都是即時舖排和設計。因此,不但沒有華麗的佈景和服飾,也沒有刻意經營的台詞。 一切像是隨意拈來,毫無拘束。其實在這個完全自由的空間裡,所有演員卻要牢記著民眾戲劇的目的和宗旨──就是要令戲劇與民眾發生「生活關係」。 在現實的洪流裡,人民往往對其生活有著諸多的不滿,無論在政制、環境、設施、社會模式等等各方面亦然。在不能與現實妥協之時,他們便會藉著各種途徑以圖發洩。民眾戲劇就是文字、聲音和抗議行動以外的「另類」選擇。人民的生活感受成為了民眾戲劇的內容,而戲劇的內容就是人民生活的寫照。 香港民眾劇社的形成 香港的「民眾戲劇」的蘊釀期為六十年代。當時香港民眾劇社的某些始創成員,面對著社會的戰爭與貧窮,欲尋求發洩的出路。當時劇社的始創成員熱衷於組織抗議行動,偶爾便會將示威加入戲劇元素。到七十年代初期,其中兩位成員親身到米蘭體驗當地的生活劇場 (Living Theatre) ,得到更多的經驗及啟發。香港的民眾劇社遂於八十年代初期成立,第一齣劇目為《1984/1997》,探討了香港九七的問題。 劇社的成員皆為「社會主義者」 (Libertarian Socialist),主張反殖、反資、反官僚。透過戲劇、文字、音樂及電影,他們想帶出的正是變革的信息。劇社演出的題材往往有政治色彩,如「消費主義」和「官僚政府」,均是當時眾人關心的時事問題。劇社也主張創作,認為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,除了演戲外亦能唱歌跳舞。 劇社意識到要為民眾演出,所以必須深入社群。無論在街頭、青年中心、社區會堂或大學校園,都有他們的足跡。 工作坊 (Workshop) 八十年代後期香港民眾劇社正式舉辦工作坊,地點包括專上學院,青年與社區團體。工作坊的節數與長短不一,有時分十次進行,每次三小時;但亦有只得二、三小時的唯一一次。內容方面則主要分為遊戲與練習兩部份。劇場遊戲的項目應有盡有,包括催眠、結圈、愛爾蘭決鬥、亞拉伯電話、動物遊戲、西城故事等。而練習方面則會著重介紹各種民眾戲劇的技巧(種類包括塑像、報紙、處身 / 觀察、再造物、環境、隱形、論壇等等)。 與社會的關係 民眾戲劇不單是一種戲劇形式或文化活動。它像是革命的綵排,是一個大規模的社會活動,是一個民間自主抗爭和反省運動。 民眾戲劇的成員深感一般的社會運動欠缺活力和生氣,所以他們強調參與性和自發性,強調個人思考和創造性,強調生活與社會的感受性。他們希望藉社會運動去重新建立社會運動的價值,激發更廣泛的認同,引領人民對生活作出反思,關心整個社會,甚至世界。 對於香港人來說,民眾戲劇畢竟是陌生的。不過,在香港這片土地,在這個動盪年代,我們正需要此類媒體去反映現實,探求生命。希望假以時日,在亞洲民眾戲劇協會和一班有志者的推動下,此種「另類」戲劇能夠在香港打好根基,繼而成長。而不少參與過或有興趣參與「民眾戲劇」的同學,不妨多點留意有關途徑,希望會藉此擴大個人的視野,多接觸社會。 原載《理工學生報Polylife》23.4期
|
< 上 | 回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