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媒變臉走上網絡分叉路 不是對號入座斷言八卦新聞竄紅Internet。將視點降落在事件背後,頓時悟出道理來──就算互聯網本身貨真價實,始終需要配合因緣際會才能打進傳媒市場。由寂寂無名至反客為主掀起媒體漩渦,互聯網一邊釘著傳統媒體的死穴,一邊發揮其獨有的多媒體魅力,直至將電視、電台、報刊逼上梁山…… 娛樂新聞一向是潮流動向與社會價值觀的指標。打從鄭秀文帶起的染髮化妝新紀元開始,鄭伊健再率領古惑仔及他媽哥池熱潮,及至近期《鐵達尼號》掀起的黃埔船頭排長龍活動等,娛樂圈扮演的不只是領隊角色,有時更具備警鐘功能。祥哥事件揭示父慈子孝的傳統觀念已告崩潰;陳先生章小姐、李先生林小姐攜手見證婚姻制度的淪亡;淫媒銀雞暴露道德標準的新底線。更意想不到的是,在這片花邊天空外,竟然埋藏了一段香港網絡發展史。 網絡話題引發全城效應 電腦發展伊始,只屬高科技人士的專利工具,論其需求程度,就連洗衣機飯煲熨斗都不如。後期變身家庭遊戲機加添娛樂成分,沾手電腦的人數雖然直線上升,卻依然談不上是普羅大眾的流行玩意。Internet的出現,縱然讓電腦同時扮演溝通橋樑的角色,惟屬「山頭玩意」,是電腦圈中分化出來的小小小圈子,是自話自說式的圍內活動,是網外大眾眼中的外星人。 還有賴娛樂新聞,將平民跟網絡的距離在瞬間拉近。香港群眾察覺Internet的威力,絕對始於娛樂新聞。從假冒的裸版周小姐、李小姐的粗口電話對話躍登網站開始,這些源於網絡的頭條已惹起傳媒與市民的關注,不管是耶非耶,都一概疑幻疑真地變成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,成為報刊娛樂版的頭條。隨後,網民人口在短短數年間由數萬飆升至五十萬,瀏覽器由Mosaic發展至Netscape/ IE 4.0;網絡元素亦同時滲進印刷媒體來,報紙雜誌紛紛順應潮流另闢專版介紹電影、明星等煞食網站,報道各大小明星fans網頁,大搞明星網頁設計比賽;網絡雜誌更是推陳出新。 反客為主的媒體漩渦 漸漸地,又不知始於何時,網絡翻個大筋斗反客為主矢志主動出擊,輾轉地介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。先行者要數張堅庭主理的網站《電子娛樂報》(www.entertainment.com,已關閉),報道娛樂圈的第一手資料,新鮮速度遠遠拋離報紙和八卦雜誌。這個依附IMS的網站雖然最後關門大吉,在網絡只是曇花一現,從中卻能窺見主事者目光的深遠,一早看中網絡的潛力與特性。 上年的香港小姐選舉再次印證立論正確:一群關心港姐選舉的網民,在總決賽前夕搞了一個投票網站,分別選了任葆琳和歐芷婷成為「心目中的冠軍」及「最佳偷情對象」。其後,報章如《蘋果日報》將結果於娛樂版轉載,全城隨即議論紛紛。更具震撼力的則要數網上報章《娛民日報》所舉辦的「九七最乞人憎娛樂新聞人物」選舉,結果於九七年十二月卅一日公布,選了被電腦網友封為「嚇人版美少女」的黃夏蕙為冠軍。翌日,這則網上消息旋即成為數份報刊的娛樂版頭條,當中包括《明報》和《蘋果日報》,後者更以全版作大篇幅報道,選舉入圍者全數成為被訪目標。於是,一萬一千七百七十個網友的投票結果,變成報章九八年一月一日的頭條新聞,再通過報紙,話題頓時由狹小的網絡散播至全城。 以網站為中心點,話題席捲報刊,再狂掃電視電台,成為《茶杯裡的查篤撐》、《城市追擊》、《今日睇真D》等電視電台節目的獵物。這種由網絡掀起的城市旋風,震撼力及延伸性遠比傳統媒體為體,足以「反客為主」。雖說八卦新聞不可能是互聯網冒升的唯一因素,但絕對是其打進大眾市場的鐵證。事實擺在眼前,你還敢說Internet不是大眾媒體? 傳統媒體跟網絡狹路相逢 誠然,若果說是八卦新聞竄紅Internet的話,未免誇張,失實兼武斷。要邁向大眾媒體的光明大道,互聯網本身絕對要貨真價實,不過說到廣為人知則要靠因緣際會,不然又是默默耕耘繼寂寂無名。情形跟里安納度.狄卡比奧(Leonardo DiCaprio)相似,總要有幸演出《鐵達尼號》才能讓全世界觀眾發現新大陸,繼而後知後覺地回顧他於舊作《不一樣的天空》和《一切從心開始》中的更精采表現。問題是,在人們未發現之前,新大陸其實已經存在。 知己知彼,不如先看看傳統媒體的先天情缺陷。互聯網出現之前,不同種類資訊(包括文字、聲音和影像)代表不同「形狀」的信息,故用上不同的媒體來處理:報紙和書刊承載文字資訊、電台以聲音廣播、電視則憑聲畫傳遞信息,傳媒的界線及聯分劃分得清清楚楚。不過很遺憾,單一化的各善其職為缺陷埋下伏線。以文字作基礎的報紙及書刊,其最大的限制在於靜態;至於電視和電台,則共同面對廣播頻道的地域障礙,電視雖可衝破電台有聲無影的局限,惟欠缺雙向特質。 傳統媒體的弱點,正好是網絡的強項,更能突顯其只此一家的唯獨性。網絡特質催生多媒體傳播,不論文字、圖形、聲音或影像,資訊一律數位化,種類不同卻以「相同形狀」傳播,電腦在處理時全以一條光纖來傳送,箇中意涵甚廣。從網絡而來公眾話題,不但具有連字連聲連影一齊來的震憾力,能作多媒體廣播,其互動和開放特色,更絕非傳統「平面媒體」所能比擬的。 網上社會的群眾關係既緊密又貽d放,不論是真是,網民都可以暢所欲言,你一言我一語交流大道小道消息;在沒有嚴密監管及毋須編輯求證的情況下,全年無休,消息得以廣泛流傳,一傳十、十傳百,形成一個獨立即時的小眾自由空間。這種傳播模式特別適合娛樂消息的發放,故能突圍而出亦不足為奇。 上述的網絡唯獨性,對傳統媒體來說是全線衝擊,一個擊中死穴的挑戰。命中註定,傳統媒體跟網絡終有一天會狹路相逢,來個逃不了的正面交鋒。 報刊、電視、電台終被逼上梁山 在數位世界作多媒體傳播,互聯網的數位化及全球性資訊接收模式,突破了地疆界的阻隔。身在香港,卻能透過互聯網隨時翻閱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或英國的《泰晤士報》;閑時收聽加拿大匯聲廣播華僑之聲的網上直播,甚至觀看加拿大新時代電視的電視節目,這未嘗不是蘋果東方商台港台新城無線亞視有線以外的一股清泉。 挾著互聯網的互動及雙向功能,網民甚至可於網上自由發表言論,打破傳統的單向性溝通障礙,彌補報刊、電視、電台的缺陷。不過不要從上述的例證妄下的討論範還包括國家大事和時事新聞,形式自由簡便,參與者更遍及世界各地。反觀,市民雖可透過電視或電台的頻道發表言論,惟局於寫信、傳真和電話等較間較的模式框框中,掣肘重重。就算你肯於星期日一早起身甘願上鏡到維園參加《城市論壇》,仍然是阻「隔」重重。 新一代人民喉舌 在網上散發的言論,絕對與時代並進,當中更不乏有識之士的精闢見解,絕對是新一代的人民喉舌與民眾武器,具政治經濟影響力,足以跟《風波裡的茶杯》、《平息你的風波》或《港是港非》分庭抗禮。 除了廣為人知的新聞組hk.politics之外,不少網站亦會「應時」製作緊貼時代脈搏的網頁,例如董特首於上年十月發表施政報告時,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突破U-Zone便合辦了「網上Supertalk」,讓網民交流意見甚或寄上電子postcard予特首。前陣子的例子有年初三的城巴意外,在一個名為「香港巴士討論區」的網站內,有位自稱為生還者的網民寫了一篇文章《我是大車禍生還者》,詳述意外當日發生的經過,後更被報章轉載。 至於曾蔭權於二月十八日發表的「香港一九九八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」就更加大陣仗,先有港台為此設立的專頁,以RealVideo形式提供三個財政預算案的撮要版本(包括粵語、英語和國語),網民甚至可以回響部分表達意見;除此以外,《南華日報》的「Budget '98」專輯和《星島日報》的「'98/ '99財政預算案」資料庫亦引起不少回響。 網民勢力集中營 雖屬小眾,網民力量一旦凝聚起來亦不可小覷,絕對是不可忽視的「地下」勢力。眾所周知,反謝霆鋒和反黎明的浪潮在網上極為沸騰,「全球華人『反』謝檸檬資訊聯網」便是反謝檸檬人士的世界性聚腳地,聲勢甚浩大。至於《鐵達尼號》五小時版本傳出之始,世界各地的網民即時在新聞組議論紛紛(例如供討論「鐵達尼號事件」的alt.history.ocean-liners. titanic),及後鬧得甚囂塵上,消息頓時傳到香港的hk.entertainment和hk.rec.movies,再廣發至各人耳中,直至導演占士金馬倫(James Cameron)於一月廿二日跟影迷於網上對話,才將謠言粉碎。據悉,上年年底的聖安娜搶餅事件,消息源頭其實來自Internet…… 互聯網於九四年間開始在香港流行,一直扣住傳統媒體的死穴全面進政,狹路相逢之日定會來臨。面對如斯巨大又迫切的衝擊,大有逼上梁山之勢。雖然互聯網沒有取代傳統媒體的必然性,兩者或者可以共存兩國鼎立,但傳媒總不能坐以待斃沒半點反應吧--適應?妥協?抗衡?反擊? 二十世紀末殺出新的大眾媒體,報刊、電視、電台究竟如何招架? 原載《homenet》17期.1998年4月
|
< 上 | 回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