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固有地盤走上網絡不歸路 儘管不能說成是兩軍對疊的陣營,傳統媒介總不能永遠掛著同一張臉故步自封。順應潮流,二十世紀末是個改變的時候了。傳媒的「變臉」過程並不算峰迴路轉:先在固有地盤增添網絡元素,繼而在網上建立網站邊攻邊守,有意無意間便開拓了傳播媒介新局面。 互聯網入侵香港傳媒圈,實在沒有必要說成傳統VS新晉大眾媒體的對疊陣營,企圖煽風點火硬要劃清界線。數十年前在電視誕生之時,一眾杞人憂天之士亦曾斷言:這個集聲影於一身的新媒體將會吞噬電台和報刊。今年,電台已邁進廣播七十年了,報紙雜誌在現時縱然是艱苦經營,但整體來說仍算是百家爭鳴。兩者地位,迄今依然屹立不倒。 以上的案例極具參考價值,當中說明此的冒起並不代表彼的隕落,只要各有賣點各具特色,當中不但沒有抵觸,更可以互補不足。情形跟當今樂壇的四大天王相似,就是因為四人各具歌、舞、相藝等個別賣點,故能四國鼎立,齊名多年(縱然排位可能年年有變)。 為固有地盤增添網絡元素 傳媒要跟「網絡」兩字沾上邊際,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為自己地盤加上網絡元素。報界代表有《東方日報》的電腦專版「Compuzone/ Computainment」以及《蘋果日報》的「電腦特搜」版,每天送來網上資訊一大堆,資料又快又完備;雜誌方面除了開宗明義的《homenet》和已停刊的《壹網絡》外,不少雜誌都另闢專欄介紹網絡的最新消息,《號外》的「Cyber Life」和《MAGPAPER》的「Netizen Lifestyle」當然是箇中例子,就連上月出版的《男雜誌》亦設有「網絡人類」一欄。在溝通的大前提上,報刊作者紛紛在文中刊登電郵地址(例如《蘋果日報》的副刊),實行跟讀者直接通訊,建立關係。印刷媒介重視網絡的程度,由此可見一斑。 電視方面,亞視表現得較為積極。皇牌例子要數由Dr. Wong及潔儀姐姐主持,前身為《完全電腦手冊》的《精靈一族》,另有《網上攻略大圖鑑》(除非你習慣星期日一早起身睇電視,否則一定聞所未聞)。無線的部署則略有不同,將主力放在自己的網站上。節目方面,似乎還未有專為網絡而設的環節(但聽說汪明荃曾於早前最後一集《歡樂今宵》中介紹過網站!)。 相對來說,電台較勇於創新,製作前所未有的百分百電腦節目。首推商業二台的《叱叱網上行》,另外要數由Dr. Wong主持的《有腦事件簿》。惟礙於只聽其聲不見其影的關係,每當DJ讀出「http://......」介紹網站時,總會勾起每年年初二電台「直播煙花」的記憶。 傳媒「變臉」邊攻邊守 不過話分兩頭說。一曲不能走天涯,傳媒終究不能永遠掛著同一張臉,只求小改不要大變。在病毒都會變種的今天,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士都要「再培訓」。電視、電台和印刷媒體長時間處於割據局面,分別在紙頁空間和大氣電波各擁私家頻道。然而時移世易,今天再沒有故步自封的可能,應該拋下各善其職的包袱,隨時準備「變臉」上網去。 是妥協也好是反擊也好,首個對抗網絡的招數的確是來個「變臉」──實行將平面媒體結合新技術,加入網絡界建立屬於自己的網站,融入對方的世界,以第一身的姿態窺探敵方內情,繼而邊攻邊守。 對大部分傳媒來說,建立網站可能是順應潮流之舉,不過是分一杯羹罷了。最初的著眼點大抵是放在「宣傳」二字之上,讓業務得以在本地紮根,繼而延展至海外,藉此推廣企業形象。說穿了,這不過是輔助手段,是本身業務的延伸,沒有實效可言,更遑論賺錢。然而,不賺錢歸不賺錢,網頁內容總不能聊備一格。綜觀香港各大傳媒的網上版,儘管良莠不齊在所難免,當中仍有不少甚具瞄頭。 排隊上網齊造勢 香港電台是媒體上網的濫觴,於九四年率先建立網站後,直到今天,香港大部分媒體都已在網上開拓網站。《星島日報》於九五年八月廿三日正式上網,成為香港首份上網報紙,接著是同系的《英文虎報》。其後,於兩年半內,報紙陸續上網,現時總數為八份,「大報」當中獨欠《東方日報》。雜誌亦頗為活躍,撇除電腦雜誌,其他娛樂消閑、財經資訊雜誌亦相繼染指網絡,當中包括《電影雙周刊》(www.webhk.com/cityent,已關閉)、《黃巴士》、《亞洲週刊》,《資本雜誌》,以及成為香港首個收費網站的《壹週刊》。 電子傳媒方面,由香港電台為始(九四年底),以無線電視為終(九七年中旬),歷時約三年,香港三間電台及兩個主要電視台終於全線上網。 成功登陸的背後,當然有難產的個案。《號外》是一個案例,曾於九六年上網,維持一段短時間後突然宣告死亡。及至九七年九月捲土重來(www.gen.com.hk/citymagazine,已關閉),夥拍Generation-N企圖勾勒網絡潮流刊物新面貌,想不到數個月後又告網間蒸發。反過來說,某些已告停刊的書刊如《讀書人》,卻能靠網站留住永恆風采。 絕非「倒模」式的網上獨有版 常言報紙上網、電台上網,惟切忌將之形象化,想像成將整份報紙、整個收音機放進電腦的模樣(像《蘋果日報》初期的招牌),誤以為所有資料內容都是「倒模式」拷貝。 媒體在網上另闢的世界,可以是一片三百六十度風景不同的天空。跟《homenet》和《PC home》同系的channel home就是一個自成一角的網絡社區,當中的「頻道10:10」和「星期5娛樂炸彈」等環節,都是雜誌欠奉的獨有項目。其消息之快,更是月刊難以媲美的。 每日快訊定時更新 就算不是脫殼大變身,大部分媒體都銳意在網上創新求變,朝著多媒體的標杆直跑。在「即時」方面,《星島電子日報》和香港電台幹得最出色。前者新聞每日定時更新即時送上網,比自家報紙還要快;後者則以聲音為本,「round-the-clock news」部分的新聞聲音檔每小時更新,網民可隨意下檔或作即時收聽。 過期資料檔案室 資料室功能同樣在網上獨家送上,形式大致分兩種。其一是根據日期來翻查的「過期資料檔」,通常應用於報紙網絡版,例子包括《蘋果日報》和《明報》。另一種則是按特別項目而設立的資料館,就如港台的「special project」便以專題作單位,記載了「香港廣播70年」、「九八至九九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」和「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選」等資料;《南華早報》亦有類似的設施,將施政報告、亞洲金融危機、禽流感等熱門話題以專頁存放,香港回歸更以獨立網站形式處理。 搵新聞搵工搵MTV 搜尋技術方面,《明報》和《蘋果日報》都欠奉,反而稱得上為老派報紙的《文匯報》、《大公報》和《商報》卻有尚算完善的搜尋功能。在網上憑方便快捷的搜尋功能「搵工」,更是一大樂事,例子必數《南華早報》「Classified Post」,以及剛於二月開始上網的《明報》「招聘金頁」,都是搵工跳槽一族的喜訊。更意想不到的是MTV搜尋功能,無線的《勁歌金曲》網上版便設有搜尋,只消鍵入歌手或歌曲名字,有關資料全數顯示,更可即時以RealPlayer觀看MTV。 攜手共創跨媒體新里程 再宏觀一點走前一步,媒體之間並不一定存在競爭,彼此合作更能將不同特性融合,甚至擴大聲勢,多年前四台聯手製作的「華東水災」籌款活動就是最好例子。到現時為此,傳統媒體跟互聯網的直接合作還不算多,最令人難忘的應該是有線的「97大時代廣場」,開創了電視網絡同步直播的先河。至於最大規模的跨媒體製作,就必定是由港台、無線、亞視及有線合製,只此一次的回歸特輯。當時除了電視、電台作現場直播外,更首創歷時四十八小時的網上馬拉松直播。七月一日凌晨二時至七時,港台更於電話熱線節目中,讓網民透過email發表意見。 還未踏進二十一世紀,互聯網已經逐步侵佔傳播媒介。雖然現時的發展步伐還停留在宣傳、資料發放等初階上,其潛力卻深不可測。傳播形式在轉型,世界熱鬧了。 原載《homenet》17期.1998年4月
|
< 上 | 回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