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讀過傷痕文學?

「傷痕文學」為文革後流行於中國大陸的術語,起源於一九七八年八月盧新華的作品《傷痕》。此文揭露「四人幫」的罪行、控訴文革帶給人民的創傷,甚至責斥毛澤東。而「傷痕文學」這詞彙便成為了同類作品的統稱。日後部分作品從憂國憂民的意識出發,上下索求中國應往何處去的問題,形成後期被稱為暴露文學、抗議文學或覺醒文學的作品。

「傷痕文學」在近代中國的文壇上佔著重要的地位。一直以來,中國的傳統小說多以倫理關係、愛情問題或歌功頌德為題材,即使偶爾有一些諷刺及批評政治的文章,但礙於朝廷對文人及文字的監管(如「文字獄」),總是流於含蓄,文人未敢對腐朽的政治來個正面交鋒,大斥大責。

直至近代「傷痕文學」的出現,直接揭露社會的真相,文學才可以大放異彩。文革年代的人民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想的薰陶,愈來愈渴望「自由」和「民主」;另一方面,人民受盡政治上的折磨,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,必須得到一個解放。「傷痕文學」描繪政治黑暗的一面,道出人民生活的苦況,正毫不保留,絕不留情的痛斥政治。雖然這些作品起初被禁,不過隨著「四人幫」的倒台,文學的枷鎖亦能真正得到解放,大家再沒有避忌的暢所欲言,創作題材亦因此得以開放和擴闊了!

沒有「傷痕文學」的誕生,中國的文學可能仍要繼續苦渡文學的封閉期。

「傷痕文學」暴露了社會的缺點,遂激發人民對生活與社會的反思,繼而刺激創作,更透過文學的內涵,提倡文人以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,暴露及抗議中共極左思想的惡行。此種風氣纏繞不息,有著不同程度的衍化和變革。近代大陸流行的「先鋒派」也可以說是其後裔。此派主持余華的「紅高梁系列」、蘇童的「婦女系列」(如《活著》),甚至格非、葉兆等等的作品,都沾「傷痕文學」的氣息。

儘管初期在國內不受歡迎,「傷痕文學」卻有一定的成就。不過,它是批判文學的濫觴,故此亦受到一定的評擊。有些保守學者認為「傷痕文學」利用筆伐的形式來揭露別人的不是,實際上是缺德的行為,卑鄙之極。另外,此類文學作品會令「文學」變成了政治與社會階級鬥爭的工具(不再有教育和美作用),貶低了文學價值。

再者,此種文學只是旨在發洩,作者卻沒有把問題解決的意向。有人會認為它並無實際改進社會作,但有人卻認為這也是一個時代的文學特色。總之各持己見,各有其理。不過對突破當時的困局,大膽地反映當時社會不同層面的實況,「傷痕文學」確有一定的正面作用。



原載《理工學生報Polylife》23.3期
1994年11月


給我回應



< 上 回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