掏情的冒險 同事說,若果自己還是中學生,看《鐵達尼號》定會跟其他觀眾一樣深受感動,驚嘆轟烈愛情的偉大,然後禁不住在戲院偷偷拭眼淚。無奈,純真的心給閱歷狠狠琢磨,不再相信盪氣迴腸的愛情,不再輕易掏出感情,於是暗下了「如果Leonardo DiCaprio冇死到,佢兩個遲早都會散」的推斷。 在編劇和作者面前,你是觀眾讀者亦同時是顧客。所謂「顧客至上」,製作人當然要「度心訂造」,就如《心理遊戲》的問卷一樣,仔細剖析你的心理,然後細心雕琢,確保每個畫面每句文字都能觸動你心深處,務求令每位顧客滿載而歸,大喊值回票價。 從心理角度對症下藥,說好聽點是安排一個鬆綁心結的治病空間,說難聽點則是找著你的死穴再賺你一筆。當然,就算是精心舖排的「陰謀」,只要你情我願,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,最緊要有supply又有demand,皆大歡喜。
多年前初次接觸村上的作品,簡直像中了毒一樣。今天,這份單純的迷戀已變成沾了戒心的鍾愛──尤其是當我知道台灣和香港的出版社,以「沒有市場」為理因,拒絕替村上的《Underground地下》推出翻譯本。 究竟,在電影公司和出版社面前,編劇和作者又是什麼? 原載《homenet》15期.1998年2月
|
< 上 | 回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