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資訊時代下的香港
廿一世紀資訊玫瑰園

跟廿一世紀的距離,原來只有倒數的六百多天。大時代還未來臨,已經被喻為資訊新世紀,電腦和網絡更被欽點為掌舵者。就算是未曾染指電腦及網絡的人士,單是見到《數位革命》和《大未來》等駭人的書刊名稱,單從互動電視散布周圍的游擊式廣告,都能清楚意識到:整個城市將要面臨一次世紀性的資訊革命。

香港資訊發展由政府做起。董特首在這方面一向不遺餘力,施政報告的「五年電腦化計劃」只是前奏。至於最身體力行的一次,則是於農曆年間透過互聯網,跟董夫人一起以電子賀卡向全港市民拜年。

為了迎接未來新國度,全港上下顯得萬眾一心。政府成立全港市民資訊科技局,中文大學擴展「香港學校網絡」成為「香港資訊校園」。至於二月間舉行的「香港資訊基建博覽會」,更展示了未來家居、辦公室、都市、及社會資訊等多方面的新面貌,看來香港甚有條件成為亞洲矽谷。

世界太大資訊類型太多,暫且將視點集中在報刊、電視和電台的模式轉型上,先睹三者的多元化新貌。


廿一世紀之電子報刊

「香港資訊基建博覽會」所展出的「電子報攤」,呈現的極可能是未來報紙閱讀模式的雛型。廿一世紀的新人類,每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瀏覽新聞。未來的電子報紙,不但新聞全日即時發放,內容更以多媒體姿態出現,顯示新聞的全貌,具備概括瀏覽、索引和資料庫等功能。

儘管香港不少報紙都已上網,惟不少仍停留在發展初階,網上報紙的質素及普及性更令人質疑。就如早前馬家輝於專欄文章《你會帶電腦進廁所嗎?──網上出版的三組關鍵概念》中,就談到網上出版的問題,指「刊物上網,大多以『茶餐廳』手法經營『希爾頓』,亦即將所有(或部分)資料電子化上網便告了事,徹底忽略了互聯網資訊流通的特殊性格」。網上報章,還請加把勁!


廿一世紀之數碼電台

在這個高喊視覺化的年代,電台在傳媒界依然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,單是看上月《風波裡的茶杯》和《平息你的風波》的廣告大戰已可見一斑。至於未來的電台廣播模式,主要會朝著數碼及網絡廣播這兩大方向前進。

數碼化電台廣播技術始於Real Audio,研究多年一直有突破性發展,香港電台已計劃於今年六月進行試驗。功能方面,數碼廣播將AM/FM廣播中帶來的雜音減到最低,音質媲美CD。配合數碼收音機的熒幕,聽眾更可以瀏覽天氣、股價等消息,甚至讀取歌詞,是七十年廣播歷史中的重要革命。

至於「cyber-radio」,則是新城電台的新任行政總裁張承勷命名的提議。早前他接受某報章訪問時,提議在直播室安裝攝影機,透過互聯網,讓觀(眾)可以一邊收聽節目,一邊上網欣賞直播。在突破廣播的聲音限制的同時,更能增加節目透明度,一舉兩得。然,可行性方面又如何?


廿一世紀之互動電視

雷聲大時雨點亦同樣大,全球首創的互動電視iTV一直以高姿態籌備並推出。三月廿三日,終於舉行了啟用儀式。

互動電視iTV的著眼點是「隨時.隨意」,互動影院、互動音樂區、互動馬訊、家居購物、家居銀行,統統都是既新奇又實用的功能,足教香港市民看得目瞪口呆。不過在一致唱好的背後,據聞在試用期間亦曾有不少用戶投訴,指畫面「窒窒下」,甚至在經歷二十分鐘的漆黑後,熒幕才彈出「暫時未能提供該節目」的信息。盧永仁對此當然有回應,指系統暫時的「可用時間」(time availability)是85%。即是說,技術還有待改善。


傳統媒體走上網絡分叉路

從不同媒體的模式轉型,窺探了網絡在下世紀所肩負的重擔。與此同時,傳統媒體在未來又會佔一個怎麼樣的位置,奔向哪個發展方向?被互聯網取代?兩者融合?抑或繼續壟斷大眾媒介?

朝向廿一世紀的資訊分叉路,就在前面。

傳統媒體終究何去何從?從以下被訪者的「廿一世紀資訊發展預測」中,或許能夠略睹端倪。

《蘋果日報》網絡執行總編輯李月華:「當然不能取代。就整個社會來看,玩Internet的人需要有一定程度的literacy,上網的人絕不會是mass。」

作家黃燦然:「作為報紙的形式、作為雜誌的形式、作為電視的形式、作為電影的形式,都絕對不會被Internet取代。而傳統媒體若果不想被淘汰,就要充分發揮其本身的特色和特性,不但要維持,更要加深、加大、加闊。」

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(電視廣播業務)鄭善強:「每個媒介都是一種unique experience,不只在內容方面,更在physical interaction。就如報紙版本會攤在檯上看,去洗手間則會帶雜誌版本。每個version都可以滿足不同環境或特別習慣的需求。」

香港電台副廣播處長朱培慶:「媒體的integration其實一直在發展,很難說哪個取代哪個。例如電視、VOD、電腦、電話,是各種各類的影像聲音娛樂通訊形式。不過我想大趨勢都是integration,技術能夠來得多快好難評估,但相信不會需要太長時間。」

廿一世紀的來臨,在資訊發展方面必會引發轟烈震動的地殼性變動。至於傳統媒體最終會否被互聯網取代,還是等待六百多天後再作深思細量。

< 返:從網上創作釋放地下聲音

 

原載《homenet》17期.1998年4月
給我回應



< 上 回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