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覺哲學對照記
熒幕新一代的獨立宣言

美國全國電視大學的校長傑佛瑞曾以「熒幕的一代」來形容現今X世代的年青人:「他們有一套獨特的『視覺哲學』,習慣利用熒幕取得資訊和工作。很明顯地,對這群『熒幕的一代』而言,熒幕閱讀似乎才是最符合自然的閱讀方式。有人稱這是一種『世代的變遷』(generation change)。」

互聯網不但衝擊傳媒,同時亦衝擊著我們的眼睛,這一代註定要經歷熒幕幅射的洗禮。廣義下的熒幕泛指一切以屏幕來顯示資訊的「載體」,當中包括電視、銀行提款機、手提電話、甚至崇光外牆的電子廣告版;不過狹義來說,「熒幕的一代」的「矛頭」其實直指電腦熒幕。

在傳統媒體的視覺哲學課題上,撇下「無影」的電台後,可以將印刷品和電視定位為紙頁閱讀和熒幕瀏覽。從印刷品過渡到電視,受眾的視線同時由紙頁轉移到熒光幕上。暫時將電視熒幕跟電腦熒幕之別的辯論擱下來,將研究重點落在印刷品跟電腦上。


網上閱讀哲學催生術

時代的變遷催生了「熒幕新一代」。這群新人類長年累月獃在熒幕前,在接收無形幅射的同時,更是互聯網閱讀模式的見證人。

同屬眼部活動,閱讀印刷品跟瀏覽電腦熒幕豈只兩碼子的事?由殘黃的紙頁跳進躍動的十數吋熒幕空間,又豈只一個姿勢?在這個動感新空間的背後,支撐著整個局面的是多媒體的「3i」功能:integration(融合)、interactivity(互動)、immediacy(即時)。

在書報堆中翻來覆去,看盡單一化的平面文字讀本,頂多是配上插圖添上顏色,哪有影像聲音交融的奇觀?在指尖流動間掀動書頁,只能用眼睛跟文字作單程溝通,雙向免問。「白紙黑字」硬繃繃的刻在紙張上,十年後百年後再看都是不變的永恆,全沒時間觀念可言,更遑論即時。

網上多媒體閱讀法將一切改寫過來。這是一個獨立的動感私人空間,一人一「幕」。將它視為遊戲機中心的大熒幕吧(不同的只是大大粒的按鈕變成鍵盤和滑鼠),親身感受多媒體資料一體化的結果:你能夠同時操控自如地處理文字、聲音和影像。根據主觀意願,隨意瀏覽資料、檢索資料,就在滑鼠按鍵舞動間,資料已跟著你的思路互動地奔馳於熒幕上,要幾快有幾快,要幾多有幾多。就在切換畫面之間,結果以字以聲甚至影像作即時顯示,立體感強效果又逼真,意想不到的驚喜一浪接一浪,只欠環迴立體感(擁有超級喇叭者則另作別論)。


熒幕速讀新趨勢

據市場調查所得,香港人每天的讀報時間約為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。一程地鐵的時間,頂多只能看看頭條或細讀數篇文章,來不及咀嚼玩味。幸有熒幕速讀法,讓我們得以跟精神食糧重新建立關係。

從實效的角度來看,熒幕的凝注力遠比傳統紙頁式閱讀為強,這同時說明視覺哲學何以威脅文字哲學的道理。網上速讀法將閱讀過程壓縮,以多媒體作特點,當中的超連結(hyperlink)技術更以獨家姿態出現,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符號。

在多媒體空間閱讀,再沒有資訊形式的規限,單憑point-and-click的技巧,便可以即時連到網上任何網頁擷取任何資料,是一個open-ended的閱讀經驗;再配以多媒體威力,瀏覽者甚至能以RealPlayer等程式來欣賞音樂甚至電影,將小說在文字以外作多角度的深思及細味。傳統印刷品根本沒有這份跳脫的特性,線性閱讀模式已局限了資料的連繫性。要在主要文章以外加插參考資料,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備註,可是太多的備註又會破壞線性閱讀的連續性,可謂矛盾重重。相信就是源於這種限制,村上春樹遂於年前推出《村上春樹音樂圖鑑》,作為其小說系列的音樂註腳。

馬家輝早前在專欄文章《電子報紙的意義》中提及:「網頁所傳遞的不僅是『一項』資訊,而是『一團』資訊。《紐約時報》電子報所承載的是一個『資訊團』,讓讀者有機會按圖索驥,輕按滑鍵,透過『連結』,從不同角度出發理解(例如取讀相關舊聞)、引證(例如跟其他讀者進行意見交流)、檢驗(例如自行取讀官方報告原文)、質疑(例如參考對立團體的網頁資訊)《紐約時報》本身所提供的核心信息。」


網上語言新格式

前文說過熒幕瀏覽是一種速讀法,「快」成了當中的關鍵語。以此立論,網上文字必須言簡意賅,敘事簡潔,長文只列舉大綱式重點,新聞條數求多。奉行這種現代視覺哲學,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已經不合時宜。故此,報紙的排版模式未必便利網上閱讀,從報紙、雜誌或書本「搬」上網的文字,亦必須經過加工提煉,抽取精華丟棄冗文。然而,究竟文字跟熒幕大小的關係應如何理解?文章長度、每行字數、總行數、字距、行距又該以什麼標準量度?

關於網上英文閱讀法,外國已有學院或從業人員開始研究,香港卻似乎還未起步。《蘋果日報》網絡執行總編輯李月華表示:「關於網上語言,我們還是初階,沒有人系統地研究這方面的問題。」以《蘋果日報》的「堅哥手記」網上版為例,就是在內文唔長唔短、無圖、scroll與唔scroll之間的掙扎下,索性將之放到熒幕正中間。

在這課題上,文章的長度有很大程度的決定性。以作家黃燦然的閱讀經驗為例,「小說這種形式,可以print出來或在網上閱讀,但太長就難以想像了。例如《大西洋月刊》資料室內的文章都十分長,一print出來便有十多廿頁。」鍾怡泰於專欄文章《文不聊生?》中,亦有同樣見解:「網上閱讀最大的缺點,是不鼓勵人們讀長文……這所以網上閱讀在今天,仍是較適合短小精悍的文章,又或者屬資訊性的,在網上看文學有著較大的限制,但那又不代表排除那種多媒體、超文本的新聞方式。」

究竟,在熒幕速讀新趨勢下,網上會否創出一套獨立的語言?長文又會否壽終正寢,抑或只是定位不同?一切還有待研究發展。

< 返:電台上網:直播節目遍全球
> 續:網際電波干擾主流傳播頻率

 

原載《homenet》17期.1998年4月
給我回應



< 上 回首